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时间:2023-02-07 08:40:27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1

今天下午参加了xx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习铺垫环节复习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习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 ……此处隐藏5994个字……但不等于不要结论。

找规律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标志。如果正确地概括出一类现象的规律,就准确了解了这类现象的本质特点。人们探索规律(包括学生找规律活动),应该概括出规律。概括规律是发展思维的极好时机。概括规律需要对一类现象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抽象,需要对一类现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归纳。概括规律是高强度、高效度的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锻炼,能促进思维发展。尤其是以适当的形式表示规律,具有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一个观念: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合情推理的发现阶段和演绎推理的论证阶段,这样数学教学才完整。

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放弃引导学生归纳和论证,而是通过必要的变式,让学生积累多个同类规律的案例,有了多个案例,就为不完全归纳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对这些平行资源进行抽象就会获得猜想:帽子的数量×木偶的数量=搭配方案的数量。这个结论还不是定论,只是一种可能,对这个结论还必须进行证明。小学阶段的证明不可能像中学一样严格的演绎推理,但可以通过演算(即换个数试一试),或者把算式与意义挂起钩来(这一点做得不够),即算式的本质意义是求几个几,这样学生就能在根源上想通了,结论也就获得了证明。经历了这个“归纳-论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也就是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通过演绎推理验证猜想。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找规律》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